訂閱電子報表單for側邊欄和頁尾

歡迎訂閱學習星系的電子報😃

每週一封信
新鮮直送

讓我們一起透過自學不斷疊代,
輕鬆徜徉在學習星系的知識海洋!💖

訂閱電子報表單for側邊欄和頁尾

查看已發佈電子報


歡迎訂閱電子報

訂閱電子報表單for側邊欄和頁尾

《當整理卡關時》心得:破解7大整理絆腳石、打造理想居家

⭓《當整理卡關時》這本書在說什麼?

當整理卡關時》這本書由知名整理顧問 Phyllis 所著,主要探討整理過程中常遇到的難題,並提供具體的解決方案,特別強調整理與人際關係、個人情感間,錯縱複雜又微妙的關係

書中列舉了七大整理難題,包括缺乏動機、與同住者標準不同、無法下手、不捨得丟東西、心靈倦怠、分類不善及缺乏空間自主權等。

書中提到,整理常卡在三種關係上:

  1. 與自己的關係:明知需要整理卻無法開始行動。
  2. 與物品的關係:對物品有深厚感情,捨不得丟。
  3. 與他人的關係:同住者(如長輩、伴侶、孩子)不同意見,影響整理進度。

Phyllis 根據多年的經驗,透過真實案例和具體建議,引導讀者突破整理障礙,幫助他們在自我願望與家庭情感間找到平衡點,進而開始並持續整理。她強調,整理的核心在於釐清「問題背後的問題」,從心理層面了解自己與物品、與他人的關係,才能真正實現空間和心靈的自由。

這本書不僅提供實際的整理方法,更從心理學的角度,幫助讀者理解整理過程中的情感糾結,並提供解決這些情感障礙的寶貴策略。👍


⭓ 為什麼我想讀《當整理卡關時》這本書?

身為血緣上的半個客家人,我小時候的房間雖然能有一定秩序,但是卻在平面上出現各種雜物。秩序是在櫃體裡面,因為我知道要把一直在用的東西好好分類整理;但各種雜物是指從小累積的美勞作業、旅行社胸針(?)、過量的文具,這些「角落生物」就一直跟我住在一起。

直到讀了《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那是我第一次認識「告別物品、繼續人生」的概念。我丟了絕大多數說不上來喜歡,而且可有可無的雜物。這讓我的住處不管在哪裡,都保持著少物清爽的狀態。

就連婚後跟老公兩個人住之後,他的物欲還比我更低,所以我們的家在接待客人時,都是可以收拾到像飯店一樣,地板上、平面上完全淨空,沒什麼「生活感」。

可是在生小孩之後,整理上的困擾似乎突然再次席捲而來!玩具四散在客廳;全家的衣服有半年(還是一年)完全沒摺,直接丟在一張床上;小孩恩典牌和穿不下的衣物佔據了半個衣櫃,明明才一歲半,衣服數量比我先生還多。🙀

其實真的講起來還是沒有很雜亂,都還在可以控制的範圍內,但心情就是感覺很不開心。更重要的是,這些多出來的物品多是源於雙方爺奶的愛,卻轉化成用不到又有情緒重量的雜物,讓人無比困擾。

當整理卡關時》這本書很神奇,它不是讓我丟出一袋一袋的實體垃圾,而是排解整理相關的情緒垃圾,放我自己一馬。


1當整理卡關時,請先照顧好自己

我沒想到這一本整理收納類別的書,竟然是用「動機、計畫、激勵」這些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層層剖析為何整理會卡關。

作者說,「整理是選項,不是責任。」你為什麼要整理、怎麼做整理、整理什麼、該整理到什麼程度,作者都詳盡的剖析了一番,針對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價值觀不同,作者給出的建議不是通通丟掉,而是在照顧到你(和你在乎的人)的心理活動的情況下,給出最溫暖的建議。🥰

家裡有大寶二寶三寶四寶的媽媽們,只要能讓一家人在屋內走動時安全無虞就很棒了。

與其追求開門就能見客的清爽屋況,我認為先設置一塊個人空間,讓自己在忙於家務和育兒的同時,能有個可以稍稍喘息、恢復能量的場域還比較合理。

最近我剛好試著把筆電搬到次臥,我發現在這裡寫部落格文章、做 IG 貼文圖片等,讓我覺得心靈格外平靜。

我本來也已經做得夠好了,其實只是因為獨自長時間照顧寶寶而身心俱疲,才會看所有人事物不順眼,而現在終於能有餘裕開始照顧自己的情緒需求,覺得很開心。

真正說起來,我不是丟不掉東西在痛苦,我是在包攬了所有家事、整理、顧嬰的責任壓力下感到窒息。🥺


2物品不是主角,你才是

作者說,「主詞應該是你,而不是物品。」因此她反覆提到兩個貫穿整本書的重要概念:「核心價值觀」和「物質滿足點」。

「我的核心價值觀是自由,擁有太多物品會使我無法輕盈地移動、搬遷、體驗世界,因此對我而言,精簡家當這個行為符合我的價值觀,持續清除雜物也容易成為我的長期目標。「然而,如果小華的核心價值觀是安全,而他對安全感的詮釋,就是被自己喜歡的物品包圍,而且日常備品的庫存量都必須十分充裕,那麼你要求他割捨物品、逼他減量,無疑是將他推入不安的威脅之中,他不恨你才怪。」──出自《當整理卡關時》
「我的核心價值觀是自由,擁有太多物品會使我無法輕盈地移動、搬遷、體驗世界。然而,如果小華的核心價值觀是安全,而他對安全感的詮釋,就是被自己喜歡的物品包圍,而且日常備品的庫存量都必須十分充裕,那麼你要求他割捨物品、逼他減量,無疑是將他推入不安的威脅之中,他不恨你才怪。」
──出自《當整理卡關時》

在整理之前,要先確認你這個人最在乎什麼,也就是找到你的「核心價值觀」。例如作者的核心價值觀是自由,所以對她來說,擁有太多東西會阻礙她到處去體驗世界,沒辦法快速、輕盈的移動,這也就讓她能夠隨時保持少物的狀態。但假設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安全,他可能就會需要多囤一些衛生紙、牙膏、甚至是紙箱、陳年衣物,他才會有「安全感」,如果能因此感到幸福的話,其實也沒有理由丟東西。💖

每個人的滿足點都不盡相同,而且也很有可能隨時間有所變化,覺察當下的滿足點有助於釐清物品的去留。
每個人的滿足點都不盡相同,而且也很有可能隨時間有所變化,覺察當下的滿足點有助於釐清物品的去留。

物質滿足點則是看待物品的標準。用生存的眼光來看東西,只有物品完全失去功能時,才會需要丟棄。舒適的標準則是,能夠舒服自在的使用這個物品。加上美感後,標準又更高了,需要考量到空間搭配等更高層次的需求。🌷


3用滿足點形成的「取捨框架」來取代怦然心動

當初閱讀《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後,有一陣子的確每天都過著怦然心動的生活,但是過一段時間後,卻漸漸發現怎麼以前喜歡的東西,卻已經不那麼喜歡了,或是因為使用率太高,物品變舊了。這時曾經有過的心動,卻變成一種情緒負荷,好像叫我光是想像要丟掉曾經這麼喜歡的東西,都是一種罪過。所以往往都是把東西用到「真的不能用了」,才會丟棄。從怦然心動到困擾忍耐,使用物品時感恩的心情都消失殆盡,只剩下煩躁不耐。🥺

但是作者的作法不是這樣,她是這樣說的:

留在家中的每一樣東西,除了舉目可見的家具、燈具、電器、寢具、裝飾品必須滿足我對「美感」的需求之外,其餘的物品像是日用品、備品、收納工具等等,至少也得達到「舒適」的滿足點才行,不在上述框架內的物品就是我會捨棄的對象

也就是說,我本來的作法是大量斷捨離後,預設所有剩下物品都是「生存」需求。但其實應該要像作者一樣,了解自己對於各種類別物品的滿足點。只要不符合滿足點的物品,就可以在經濟條件許可下更換掉了。

這樣的取捨框架,讓人能夠減輕認知負荷,輕鬆地看待「丟棄曾經最愛的東西」這件事!👌


4非暴力溝通,整理家中的氛圍

正因為每個人的核心價值觀不同,物質滿足點也各有高低,所以多數家庭中的整理問題,其實就演變成溝通問題、情緒問題。

如果引入《被討厭的勇氣》說到的「課題分離」的話,最重要的還是自己怎麼想。這些整理的行動只需要能夠符合你的核心價值觀和物質滿足點就可以了。因為整理對於你來說足夠重要(例如出現「即將要有寶寶」這種外部因素,或是「看到某個朋友家裡很清爽,自己也想成為那樣的人」這種內在動機),而且也有信心完成,於是就變成了自證預言,順利整理完畢。而這些整理行動,有沒有符合他人的價值觀和滿足點,就是他人的課題了。

可是其實我們經常卡關在「很想行動(整理),但因為老公、小孩、公婆(某個豬隊友)阻撓,所以一直不能做出改變。」

通常會想整理的那一方,都是「物質滿足點」比較高的一方。如果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批評別人,意見分歧只會越來越多,怨恨指數也會不斷升高。😥

這時作者最推薦的是「非暴力溝通」,步驟是:

  1. 觀察且如實陳述:
    不要用「每次都這樣!」、「真的很難用!」這種很主觀又不明確的句子;可以試試看提供「我已經被這個鍋子的把手燙到三次了。」這樣明確的事實。
  2. 表達你的感受:
    我現在用鍋子都很緊張。」會比「為什麼我要用這種爛東西!」,更能描述出感受。
  3. 認清自己的需要:
    「你要留著的話,你就自己炒菜吧!」其實不是你的需求;「你想留這個鍋子,那我就不能安心炒菜了。」才能說出想要安心炒菜的需求。
  4. 表達明確的請求:
    很容易說出「這樣你知道為什麼那麼不爽了吧!」,可是讓對方理解你的情緒不是這次對話的目的;「我希望我們下次一起去大潤發重新選一個鍋子」才能帶出推進目標的行動。

改變溝通的方式,就算整理進展緩慢,但家庭關係可以維持和諧,或許比整理本身更為重要。🙌

《當整理卡關時》心得:破解7大整理絆腳石、打造理想居家 當整理卡關時 1 jpg

5稟賦效應:認清事實並學習放手

又有一種卡關情形是源於自己捨不得放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的實驗便是一例。他與同事曾經隨機地將咖啡杯交給半數的受試者。他們問第一組願意用多少錢賣掉自己的杯子,又問第二組願意為花多少錢買下那些杯子。結果,「擁有」杯子的人想以至少五.二五美元出售,但沒有杯子的人最多只願意支付二.七五美元購買。也就是說,光是「擁有」就已經使杯子的主人替它估出了較高的價格,而且也比較不願意割愛。

這就是所謂的「稟賦效應」。

在電商上,常見的應用就是讓你有退貨免運的選擇權,可是其實很多人都會因為稟賦效應的影響,實際收到貨品後,大腦就誤認為貨品已經是我們的了,產生不想讓「到手的鴨子飛了」的微妙心理,所以就選擇不退貨了。於是,本來想說「不然先買回家看看,不喜歡再退貨」的那些東西,竟然就順理成章的留在家裡了。😅

這些雞肋物品越堆越多的時候,就會開始讓人覺得家裡很雜亂,收納空間爆滿,有些東西已經被遺忘又重複購買等。作者層層剖析稟賦效應的解藥,但最終就是你要意識到你擁有的東西其實沒有那麼「寶貝」,這樣就能順利斷捨離。

她的處理方式(最推薦的優先)是這些:

  1. 直接丟掉或回收:
    乍看之下會覺得「丟棄也太不明智,會損失好多!」可是其實這就是稟賦效應在作祟!
    如果把用下面這些處理方式的時間成本納入,丟掉往往才是及時停損的最優選擇。
  2. 透過社區 LINE 群組、在地臉書社團直接全部送出:
    這個我有試過!我在臉書媽媽群組賣兩三個相對有價值的物品,然後同一個貼文就直接免費贈寶寶媽媽會用到的東西,就順利賣掉主要物品,也連帶一口氣清出我不需要的東西,超級暢快!
  3. 捐給公益團體:
    這我也有試過,但要自行留意團體募集物資的時間和品項,作者說千萬要小心在等待的時候被豬隊友趁機撿回來。像我有捐過的機構是舊鞋救命,他們只在特定時間收耐穿的鞋子、夏季衣服、耐用且夠大的包包。
  4. 送親友:
    我自己覺得這是最累的,但有些人似乎會藉由贈送親友,而達到持續監控物品使用情況的內在目的。
  5. 網拍:
    這我以前經常做,放在蝦皮上隨便賣,我連壞掉的果汁機賣 100 元,都有人跑來殺價變 50。🤣
    但是後來意識到還要上架、拍照、寫文案、議價、包裝、出貨等各種繁瑣步驟,浪費時間是更可怕的。
《當整理卡關時》心得:破解7大整理絆腳石、打造理想居家 5 jpg

6薛西弗斯應當是快樂的

再來是一種身為主婦,很能感同身受的情境。我們總是費了很多力氣和時間在打掃全家、歸位到處都是的東西,這種整理似乎永無止盡,讓我們成了神話中的薛西弗斯⋯。💦

薛西弗斯是希臘神話中的被眾神懲罰的一個人,每天都要把一顆巨石推上山頂,但當他快要成功的時候,巨石又重新滾下,使他要不斷重複這個荒謬的動作,可是永遠完成不了。⛰️

當你的核心價值觀和物質滿足點跟身邊的隊友不同時,所有整理的努力,或是花費在溝通上的心力,都是在推那顆不斷落下的巨石。看似徒勞無功,充滿悲哀,不過也可以這麼想:

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作家卡繆在哲學隨筆《薛西弗斯的神話》中談到,薛西弗斯明白自己的悲慘狀態,在蹣跚下山的過程中,他有時會沉浸在悲哀之中,但有時也會感到喜悅,因為他意識到推巨石的荒謬性,同時也感受到命運的確定性。「當我們認命時,沉重的事實便破碎無存。」卡繆認為,直視荒謬並努力奮鬥上山這件事情,本身就足以「使人心充實」。因此,他認為薛西弗斯應當是快樂的。💪

而使用那些看似神奇的方法來試圖避開巨石,像是:大吵一架爭取權益、高明的話術說服對方、極端的手段逼迫對方等,都不會是每次都有效。如果真的有人說有效,也很有可能只是「倖存者偏差」。

我猜很多人拿起這本書,是為了得到一個像魔法般、只要用在同住者身上就能立刻見效的解答:我只要給老公灌個迷湯,他就會隨手收拾,從此樂在整理;我只要對長輩說幾句咒語,他們就會痛改前非,清除家中所有的雜物。但是世上沒有這種解決方案。他們的想法和行為各自有其錯綜複雜的生成脈絡,在沒有動機、沒有誘因、沒有壓力,也沒有急迫性的情況下,他們不太可能為了你或因為某種靈丹妙藥就瞬間轉性。

所以推這顆巨石的過程中,隊友絕對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對象,唯一可以讓我們控制的因素,就是自己的心情了。

作者請我們一定要記得,推這顆巨石的所有付出,都是為了自己做的。是因為珍惜自己的價值觀、重視自己的滿足點,才額外付出這些努力。這樣直視這顆巨石,找到這件事的意義和價值,並踏實地做好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事,這樣執行和這樣思考的本身就能帶來快樂。😇

儘管因為標準比身旁的人都高,付出的努力比別人都多,但積極地看待這樣的情形,就能成為快樂的薛西弗斯。快樂的推著巨石上山,也才有機會讓身邊的隊友加入幫忙的行列,而不是看到愁眉苦臉的你,就認定這絕對是苦差事、一點都不想一起幫忙。


7收納系統不是這本書最精采的地方,可是⋯

相較於日系收納整理書而言,這本書的圖片算是很少的,因為多數的篇幅都獻給了破除心魔的部分。將心理學應用在整理也是我覺得本書最最精采之處,收納的實作範例則相對較少,是用作者的第七間小坪數少物自宅做舉例。

我個人覺得這樣的安排相當合理,因為所謂卡關,就是「雖然很嚮往OO,但是因為XX,所以臣妾做不到阿!」的吶喊。也就是說,作者已經預設讀者已經看過一些收納整理教學書籍,但是卻因為種種原因達不到心中理想,這才讀到這一本《當整理卡關時》,而作者就是要來拯救這樣不上不下的你的。

希望讀完這本書的你,能夠去除各種絆腳石,順利讓整理的「肌肉」更強壯,也讓心智的「肌肉」用力在正確的地方

《當整理卡關時》心得:破解7大整理絆腳石、打造理想居家 6 jpg

⭓ 常見問題

整理常卡在三種關係上:與自己的關係與物品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這本書從 Phyllis 多年的整理顧問經驗出發,提供大量心理學研究分享,讓讀者能夠破除整理心魔。

在整理之前,要先確認你這個人最在乎什麼,也就是找到你的「核心價值觀」;接著必須確認你的「物質滿足點」也就是你看待物品的標準。

比起告訴你一個不一定有用的「話術魔法」,作者帶你探索自己和同住者的內心活動,讓整理從物質層面前進到關係層面、心靈層面。

藉由心理學工具,讓讀者突破所有整理上的「習得性無助」思維,並更加珍視自己。

滿分 10 顆星的話,我會給這本書 10 顆星。我覺得這真的是 Phyllis 老師寫過最讚的一本書,大大超乎我的預期!


⭓ 延伸閱讀


⭓ 您可能也會有興趣的文章

您喜歡這篇文章嗎?

加入訂閱免費自學電子報,透過自主學習實現理想的自己。
訂閱《學習星系電子報》,每週收到:

學習星系電子報
  • 1 篇自我學習成長文章
  • 1 個學習引發靈感思考
  • 1 則好書摘錄點亮生活

訂閱電子報表單for文章結束CTA

查看已發佈的電子報

安寶寶Anbobo

安寶寶Anbobo

嗨,我是站長安寶寶。
1995 年生。有 3 年藥師工作經驗。
目前是全職媽媽,過著左手扛小孩、右手寫文章的豐富生活。
在《學習星系》這裡分享書籍閱讀、線上課程、工具使用的學習筆記和心得。
歡迎「訂閱免費電子報」支持我。
聯絡我請至「聯絡表單」。

工商時間

筆記軟體推廣 Heptabase

  • 文章是用台灣人打造的 Heptabase 筆記軟體編輯、撰寫,免費試用 7 天,和我一起用新工具快樂學習!
  • 使用我的連結註冊,價格會跟官網註冊一模一樣;若您感覺滿意且付費使用,本站能夠收到一點點紅利繼續營運😀謝謝您的支持

其他優惠折扣碼

全站最新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